家長幫孩子複習功課時偶爾會發現字詞寫法不同,或是讀音和過去所學不一樣的狀況,例如究竟要寫「秋千」還是「鞦韆」?蛤蜊是念「ㄍㄜˇ ㄌㄧˋ」還是「ㄍㄜˊ ㄌㄧˊ」?牛「仔」褲要唸作「ㄗˇ」還是「ㄗㄞˇ」?家長和老師的教法不同,孩子因此被扣分,甚至有家長到校與老師理論,家長森七七,老師也無奈。
●國小孩子質疑「媽媽,你錯了」
小學開學三個多月,家長累積不少疑惑和怒氣,他們在臉書抱怨,面對字詞及讀音的改變,教孩子功課時頻頻碰到教錯的狀況,「自己是六字頭的,教小一的兒子才教五課已經滿頭包,被小孩訂正還好,還常被小孩質疑『媽媽,你錯了』」。
「昨天陪兒子寫功課,看到『哈』巴狗,以前我們是唸一聲,現在竟然唸三聲」,台北的林媽媽說,看到課本直覺就這樣念,沒想到兒子竟然反嗆「不對,是ㄏㄚˇ巴狗啦!」她不相信,上網查教育部國語辭典,結果真的被兒子打臉。有家長出面安慰她「這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真正意義」、「要努力讓自己進化,跟上孩子呀」。
一名張爸爸說,國小時,「什麼」是教ㄕㄣˊ麼,國中時版本改成ㄕㄜˊ麼,現在女兒的國小版本又改成ㄕㄣˊ麼。一名媽媽看到小一課本上的「悄悄話」念成「ㄑㄧㄠˇㄑㄧㄠˇ話」,這把老骨頭念成「老ㄍㄨˊ頭」,也覺得震驚。
讀音混亂的常見例子包括,蛤蜊是唸「ㄍㄜˊ ㄌㄧˊ」;「ㄍㄜˇ ㄌㄧˋ」還是「ㄍㄜˊ ㄌㄧˋ」,經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,正確是唸ㄍㄜˊ ㄌㄧˊ;骰子唸作「ㄊㄡˊ ㄗ˙」;牛仔褲唸成「ㄋㄧㄡˊ ㄗˇ ㄎㄨˋ」;滑稽唸作「ㄍㄨˇ ㄐㄧ」。字詞相通的例子則有「記錄」及「紀錄」、「秋千」和「鞦韆」,經查以上皆兩者通用。
●應挑選民國88年後出版的字典
另一種狀況是家長兒時學的部首寫法和學校教的不一樣,例如「草」字的頭要寫成兩個「十」,還是連起來寫成「廾」,有小一生學媽媽教的「廾」,學習評量時被老師圈起來扣一分,國語因此拿99分,家長跑到學校跟老師爭辯,讓老師也無言。
南崁國小教師姜佳孟表示,近年來這種問題層出不窮,過去曾有一名學生寫「杯盤狼『藉』」,她向學生表示寫錯字,應為「杯盤狼『籍』」,但查詢教育部網路辭典後卻發現兩者通用,讓她難以置信。
桃園興國國小校長林芷婕解釋,國字有不少一音多字,自民國88年後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修訂「國語一音多字審訂表」後,明確規定許多字詞的讀音,但民眾仍會有遇到平常溝通語言與正確讀音不同的情形,比如說多數人會把骰子念作「ㄕㄞˇ ㄗ˙」,但考試正確答案卻是「ㄊㄡˊ ㄗ˙」,林芷婕說,語言是以溝通為主,而讀音則是以考試應用為主。
林芷婕表示,校園內她會建議教師們將教育部國語辭典的網頁釘選在電腦桌面,一遇到問題就馬上查詢,也能養成學生自動找資料的習慣。此外,倘若要在坊間購買字典,提醒民眾挑選民國88年後出版的字典,該版本才是目前使用中的版本。
●教育部推薦實用工具網站
教育部國教院「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」主任林慶隆指出,讀音常隨時代不同而改變,教育部在民國88年請學者專家編訂「一字多音審訂表」,多年後又蒐集各方意見,於101年公布修訂版初稿,並持續徵求各方意見,近期就會彙整交由國教院「國語辭典音讀審訂小組」討論,提出建議版本,最後由教育部公布。
林慶隆舉例,大家習慣把「歌仔戲」、「擔仔麵」之「 仔」,念成ㄗㄞˇ,但一字多音表及修訂版初稿,認為這個「仔」閩南音念 á,國語應念ㄗˇ;相較之下,打仔、飛仔、牛仔的仔, 音源於粵語,指某種特性或某行業的人,修訂版就改念ㄗㄞˇ。
此外,一字多音表和國語辭典簡編本,骰子的骰念成ㄊㄡˊ,指一種用象牙、獸骨、塑膠等製成的方塊賭具,可分為六面,分刻1、2、3、4、5、6點,其中1、4漆紅色,其餘漆黑色。另一個同義詞「色子」,原本是北京話給骰子取的別名,色念成ㄕㄞˇ,但台灣人不用「色子」這個詞,常和骰子搞混。
林慶隆表示,哪個字該念哪個音,通常都能找到原始出處及學理根據,但也可能隨時代、區域而改變。語言主要為了溝通,國教院審訂國語讀音,仍會貼近當代台灣的讀音,若某個字念出來,大家都聽不懂,就有討論修訂空間。
林慶隆說,大家要查國語的正確讀音,除可參照一字多音審訂表修訂本,也可上網查「國語小字典」或「國語辭典簡編本」,讀音較貼近現代;至於「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」,收錄由古至今的歷史話語,當成研究用途,某些讀音可能和現代不同。至於筆順的標準用法,可參照教育部筆順網。
留言
發佈留言